当前位置 : kaiyun体育  >  最新资讯
编队出海勇立潮头,“苏州号”巨轮锚定新航线

【信息时间:2023-02-08  访问次数:397  】【我要打印】【关闭】

春回大地,生机勃发。2月6日,一场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大会在阳澄湖畔举办。会上,苏州重磅发布产业创新集群和新兴服务业发展白皮书及相关政策,产业创新集群建设25个细分领域行业协会集中挂牌,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、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、产学研、产城人深度融合举措出炉。



“瞭望君”注意到,这次大会是在苏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全面落实省委书记信长星调研苏州时讲话要求关键时刻召开的。大会延续去年苏州“新年第一会”主题,再次聚焦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,备受业界、学界关注。

 

“当前,全市上下对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形成高度共识,集群发展全面起势,产业创新大潮澎湃,推动苏州制造这艘巨轮乘风破浪、行稳致远。”江苏省委常委、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表示,召开这次大会,主要基于三方面考虑:

 

展现苏州践行“四敢”、持续把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抓出实效的鲜明态度。

 

春节后上班第一天,苏州召开“敢为、敢闯、敢干、敢首创”动员会。推动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是开创性工作,是苏州践行“四敢”的具体行动,必须坚持不懈地抓下去,通过一个长周期的努力来实现目标。

 

展现苏州服务构建发展格局、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坚定决心。

 

1 月 31 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‚解决外国“卡脖子”问题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‚推动短板产业补链、优势产业延链,传统产业升链、新兴产业建链等,对苏州有很强的指导性。苏州在国家创新战略布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,理应承担起更大责任、作出更大贡献。推动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有效路径,必须加大推进力度、早见成效。

 

展现苏州巩固拓展实体经济优势、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执着追求。

 

当今时代是一个利用长板赢得竞争的时代,苏州最突出的长板就是实体经济。实体经济是创新之本,省委对强化苏州制造根基、释放苏州创新最大潜能提出明确要求,持续加快产业创新集群建设。把实体经济规模做得更大、质量提得更优,全方位提升城市综合竞争能力,在苏州已成共识。



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整体起势

 

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成果,被浓缩进会场的产业创新集群和新兴服务业发展白皮书。

 

苏州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。去年,苏州以“新年第一会”部署抢抓数字经济大势,积蓄产业创新集群能量,聚焦电子信息、装备制造、生物医药、先进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和25个重点细分领域,全面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,把产业长板拉得更长、把规模做得更大、把竞争力提得更优、与本地经济结合得更紧。

 

目前,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已拥有较为深厚的产业基础,去年产业规模超1.28亿元,是全省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基地。集成电路、新型显示、光子三个千亿级产业,人工智能产业跃居全国第一方阵。


作为传统优势项目,苏州装备制造产业蓬勃发展,去年产业规模超 1.3万亿元,建立起门类齐全、独立完善的制造体系,成为继电子信息产业后第二个万亿级产业集群。此外,苏州拥有汽车整车、电子及零部件、智能车联网、机器人及数控机床和新能源四个千亿级产业,航空航天产业加速崛起,电梯产业跻身全国前列。

 

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去年规模达2188亿元,产业规模加速扩张,研发创新实力持续增强。苏北崛起千亿级高端医疗器械产业,创新药物产业位于全国前列,与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同处于第一方阵。

 

先进材料产业是苏州又一个万亿级产业,去年产业规模达10578亿元,拥有纳米新材料、先进金属材料和高性能功能纤维材料三个千亿级产业,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先进材料产业创新集群。

 

产业集群能级跃升,带动产业链创新链要素活力迸发。去年以来,苏州创新主体不断壮大,新增9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、122家国家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;创新平台持续构筑,成立苏州实验室揭牌,新增3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;人才加速集聚,新增超2600名一流领军人才;创新生态持续优化,设立200亿元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基金,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超100亿元;数字经济攀新高,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规上工业企业覆盖率近90%,拥有6家全球“灯塔工厂”。

 



“四个融合”助制造巨轮勇立潮头

 

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,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整体起势,推动苏州制造业综合实力再次跃升。

 

去年,苏州规上工业实现产值4.36万亿元、增长4%,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2.5%;规上新兴服务业营收达6623 亿元、增长18.2%。可以说,苏州打造产业创新集群,制胜法宝是实体经济,最大赢家也是实体经济。

 

那么,新征程上,苏州这艘制造巨轮如何扬帆再起航?“瞭望君”注意到,这次大会,虽然主题仍是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,但多了“融合”两个字。苏州对此有自己的理解,去年首次提出,强调把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作为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。今年加了“融合”,则是要解决深入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路径和举措。

 

融合发展是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本质特征。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既有产业演进基础上的递进生成,也有零基础的创造性生成,这两种形式都离不开“融合”。比如,把电子信息产业优势、新材料产业优势、装备制造产业优势耦合在一起,就会发现苏州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有很强的发展优势。可以说,集群的创新质效,不仅取决于行为主体各自的高效运转,更取决于相互联动和合作,以及由此产生的创造性协同。苏州要做的是,推动产业创新集群从要素“相加”走向“相融”,加快构建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网络,努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。


会上,苏州进一步明确推动四个方面的“深度融合”:

 

 

 

 

 

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。苏州实体经济规模大,数字化转型需求大、应用场景多、创新动力强,未来发展空间巨大,这是苏州推动“数实融合”的最大优势所在。江苏提出建设“数实融合第一省”,苏州最有基础、最有条件为全省探索经验、多作贡献,当好排头兵。

 

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。把制造业服务化作为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重要方向,以C端和终端为重点,大力引育生态主导型企业,全力推动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,培育更多“专精特新”和“小巨人”企业。

 

产学研深度融合。苏州将全力支持高校发展,加快建设重大创新载体,推动各类人才集聚,着力强化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关键支撑。

 

产城人深度融合。苏州将进一步拓展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有效空间,打造优势突出的细分领域产业创新集群,营造更多相对集聚的创新空间和产业空间,提供更高品质的宜居生活环境,全力打造一座“面向所有人、为了所有人”的人民城市,建设新时代的“人间天堂”。


把新蓝图变成施工图、实景图

 

经冬不凋,凸显韧性潜力;春风浩荡,带来活力绽放。

 

一场大会进一步凝聚共识,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大有可为、前景可期,需要干部敢为、地方敢闯、企业敢干、群众敢首创的共同担当、更好作为,勠力同心、接续奋斗,推动苏州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实现新的超越。



“瞭望君”注意到,会场设置一面写有“产业在沿江转型 创新在城区集聚”的巨幅展示板,上面展示着苏州市及十个板块的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成效。集纳各类政策的近百万字产业创新集群和新兴服务业政策,让人印象深刻。

 

 

 

 

张家港推动新能源、特色半导体、智能高端装备、先进材料等产业创新集群和新兴服务业发展;

 

常熟打造汽车、新能源和声学三大产业创新集群,积极探索制造业与新兴服务业融合发展路径;

 

太仓聚焦高端装备、先进材料、现代物贸三大主导产业和航空航天、生物医药、文化旅游三大特色产业,加速推进“5+5”产业创新集群和新兴服务业细分领域发展;

 

昆山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、装备制造、小核酸及生物医药三大产业创新集群;

 

吴江全力打造先进材料、高端装备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集群,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 4673.17 亿元、增长 4.9%,境内外上市企业30 家;

 

吴中重点打造机器人与智能制造、生物医药及大健康、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创新集群;

 

相城培植数字金融、先进材料、智能车联网三大产业创新集群,集聚企业 1260 家,去年净增市数字经济入库企业 211 家,总数达 686 家,总量和增量连续两年保持全市第一;

 

姑苏精准定位发展数字创意、高技术服务两大产业创新集群,实施“百强千企”培育等“六大行动”;

 

苏州工业园区重点打造以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、人工智能为引领的产业创新集群;

 

虎丘重点打造光子、高端医疗器械、集成电路产业创新集群,积极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。

 

张家港的新能源、常熟的声学、太仓的汽车零部件、昆山的元宇宙、吴江的纤维、吴中的机器人与智能制造、相城的智能车联网、姑苏的数字创意和高技术服务、园区的纳米、虎丘的光子……去年,苏州提出产业创新集群的 4 大主导产业、25 个优势细分领域,今年围绕主攻领域持续发力,打造优势更突出、特色更鲜明的细分领域产业创新集群,以市域一体化思维推动形成“产业在沿江转型 创新在城区集聚”的发展格局。

 

四大主导产业产值跃上新台阶、规上新兴服务业重点领域营收再创新高;加快推进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,全年新增国家相关攻关项目 2 个、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 10 个,新建 20 个数字经济特色产业园区;建设一批人才攻关联合体和创新联合体,新增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 400 个……

 

踏上新征程,眺望未来五年、十年乃至更长时间,苏州制造令人期待。

 


上一条:已成功救出多人!徐工50余台设备全力驰援土耳其
下一条: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《质量强国建设纲要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