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||||
陈金虎代表
许峰代表
杨东升代表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,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,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,推进新型工业化,加快建设制造强国、质量强国、航天强国、交通强国、网络强国、数字中国”。 江苏是工业大省、制造业大省,产业体系完善,各地集“群”聚“链”,形成一批有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。本期《党代表热议》邀请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,无锡市委常委、江阴市委书记许峰,徐工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杨东升三位代表,从政企不同角度,谈谈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思考与建议。 记者:常州是工业明星城市,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,进行了哪些实践? 陈金虎: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制造业的重要地位、重要作用,为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制造业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作出科学指引和重要部署。常州市委、市政府始终坚持制造立市、产业强市、质量兴市,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已成为常州最厚实的家底和最鲜明的底色。常州把制造业作为城市的最亮特色、最大优势和最强竞争力,全力冲刺“万亿之城”。 常州制造业价值链长、关联性强、带动力大。打造完备产业体系,在产业集群、科技创新、“智改数转”、重大项目、质量品牌、绿色发展等六大主阵地协同发力,推动地标产业强链、新兴产业拓链、未来产业建链,打造高端高质高新的硬核产业集群。 聚焦产业强市,抢占集群发展“主攻点”,常州出台“创新20条”“产业30条”等重磅政策,累计创建国家级创新研发平台16个。中国工业大奖、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均列全国地级市第一,中国天眼、嫦娥奔月、天宫空间站等“大国重器”都有“常州贡献”。 记者:作为“中国制造业第一县”,江阴是如何将发展着力点始终放在实体经济上,推进“产业强市”的? 许峰:立足新时代,江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,坚定实体为本、制造为根,科学统筹产业发展立与破的关系,大力实施产业强市首要战略、创新驱动核心战略,实现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“十九连冠”、中国工业百强县市“五连冠”,被誉为“中国制造业第一县”“华夏A股第一县”。 具体实践中,突出几个“聚力”:聚力壮大企业“雁阵”,全力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发展,促进中小微企业走“专精特新”之路,发挥“江阴板块”优势;聚力推进工业园区升级改造,盘活腾退土地3.2万亩,融资规模达276亿元;聚力数字转型,依托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,推动企业“上云用数赋智”,积极放大集成电路封测领域核心产业优势,致力把江阴打造成全球领先的集成电路先进封测基地;聚力优化服务,出台各类产业强市政策,打响“澄心办·办澄事”营商品牌。 记者:企业是创新的主体,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,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,徐工进行了怎样的创新转型? 杨东升:徐工集团始终胸怀“两个大局”,在行业下行周期的考验下,坚守工程机械主业,紧紧围绕产业链发展的堵点、痛点,加速攻关、加快布局。 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。新时代十年,徐工高度重视自主创新,始终保持研发投入占比5%以上,建立了“一院一室五中心”的全球协同研发体系;面向“卡脖子”零部件板块,加大投入,打造自主可控核心零部件产业;打造技术领先、安全可靠、自主可控的产业链,努力把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。与此同时,徐工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激励机制,精准画像人才地图,加快建设具有工程机械集群特色的人才集聚区、强磁场,为产业链自主可控、行稳致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 记者:放眼未来,地方政府如何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,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? 陈金虎:立足新发展阶段、贯彻新发展理念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,常州产业振兴之势日益凸显,能级跃升之势积蓄待发,区位质变之势呼之欲出,政通人和之势充分激发。 常州发挥科技创新、产业创新、产教融合等综合叠加优势,设立400亿元科创基金,以1∶4撬动各类社会资本,五年形成2000亿元创新投入,加快构建自主可控、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,让先进制造业深度参与全球竞争、实现并跑领跑。 常州将全力以赴提能级,打造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城市,推动城市格局“历史性变革、系统性重塑、整体性重构”,融入长三角都市圈与城市群发展;全面领跑新赛道,牢牢把握城市竞争重归产业主赛道的态势,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,推动产业智能化改造、数字化转型,乘势而上打造新能源之都;数字赋能促转型,“十链突破、百企领航、千景应用”工程全面启动,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双向推进。 许峰:江阴的工作理念,概括起来是12个字:“实体为本、转型为要、创新为魂”—— 在强链拓链上下更大功夫。围绕构建“345”现代化产业体系,推动金属新材料、高端纺织服装、石化新材料等三大千亿级产业加快强链、扩大优势;支持新能源、集成电路、高端装备、生物医药等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精准补链、壮大规模;引导5G通信、智能制造、节能环保、现代物流、健康文旅等五个未来产业有序建链、抢先布局。 在转型升级上下更大功夫。坚持以项目增量促转型,坚持以工改攻坚促转型,坚持以“智改数转”促转型,早日把全市镇村工业园区总数由200个减少到30个,确保三年内规上工业企业“智改数转”实现全覆盖,到2025年,建成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先行区,争创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。 在科技创新上下更大功夫。深入实施科创江阴三年行动计划和“霞客之光”创新攻关计划,集聚高能级创新载体、引育高水平创新主体、营造高效能创新生态,让江阴产业更高端、创新更澎湃、城市更美好、人民更幸福。 记者:制造企业该如何在推进实体经济发展、助力新型工业化建设中发挥作用? 杨东升:徐工当前发展的定位和目标就是要做到“高质量、控风险、千亿级、稳增长”。下一步,我们将坚定信心、勇挑大梁,以智能化加速产业转型升级、以绿色化引领行业低碳发展、以服务化延伸主业价值链创新、以国际化打响全球知名品牌,努力把发展实体经济的“看家本领”练得更强、更过硬。 我们将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,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发展的新需求,紧盯世界装备制造业技术发展的最前沿,以科技创新牢牢掌握竞争发展的主动权,全力打造技术领先、安全可靠、自主可控的世界一流创新链、产业链。
| ||||
|